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計畫緣起


本計畫從已故當代政治哲學巨擘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理論切入,藉以指出一些有關社會正義的核心理念,但是我們最後會採取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那種特別強調「健康平等」(health equity)、又和他有關「人類發展」之主張密切相關的正義觀點。簡單地說,沈恩主張:任何符合社會正義的發展都必須以「擴增實質的自由」(expanding real or substantive freedoms; Sen 1999: 19)為目的,以「對話和溝通」為必要手段。就強調健康平等和社會正義之間的關係而言,沈恩明確指出:「在任何有關社會平等和正義的討論中,疾病和健康都必須是一個主要的關切點。…在任何符合正義的社會規劃中,健康平等都是必須實現的一個核心特徵」(Sen 2004a: 21)。另一方面,就社會正義和對話、溝通之間的關係而言,他的主張則是:「對話和溝通乃是正義理論所關切之主題的一部分(我們有十足的理由去質疑任何『不訴諸討論來確定正義的要求何在』(discussionless justice)的觀點)」(Sen 2009: 88)。

為了闡述本計畫的理論基礎,我們將透過沈恩的相關立場來說明,對於「健康平等」和「社區增能(capacity-building or empowerment)」的研究和實踐如何能在一個地區(例如台南市轄區內處境較艱難之社區)的發展上帶來重要影響。在台灣,由文化建設委員會從1994 年開始納入其施政方針的「社區總體營造」(以下簡稱「社造」),迄今已累積出可觀的成果,也帶動了許多致力於地方社造的民間人士和團體。不過,儘管有亮麗的成績單,地方社造如今若要繼續往前推進,需要面對一些光憑官方資源的挹助仍難以突破的瓶頸(例如南台灣社區普遍存在的高齡化所衍生的健康照護、獨居老人生活品質等問題)。經過實地訪查台南市都會和偏鄉的四個社區(南區松安社區、中西區銀同社區、東山區嶺南社區、以及左鎮區公館社區)之後,我們發現這些社區經過多年的社造努力,雖然經營出各自獨特的在地特色,但也面臨著自己和地方政府機構都不易解決的困難。

本計畫擬建立起一個由跨領域研究團隊、民間社造工作者和團體、以及有心持續推動發展的社區等三方面人力結合而成的工作網絡,以沈恩式的「人類發展」和「社會正義」理念為基礎,透過「健康平等」和「社區增能」的實踐,並且善用「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在大台南地區迄今所累積的寶貴經驗,以及本校在跨領域整合研究方面的社會實踐資源,嘗試在台南市特別去協助處境較為艱難的在地社區滿足其藉著內部民主參與式機制所界定的社區發展需求。

0 意見:

張貼留言